據勞動報報道,“沒想到我們還能成為新聞的主角,謝謝關注,謝謝呼吁”,“廉價勞動力成就了廉價的快遞,進而成就我國的電商發展。但這畢竟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模式,要保障快遞員的勞動權益,讓他們真正成為職工隊伍中的一員”……
9月19日,勞動報勞動觀察《10萬快遞大軍使命必達的背后》刊登后,引發各界熱議。近日,申通、順豐等多家快遞企業表態,稱將更加注重快遞員的發展,為他們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。
① 不簽合同的情況必然越來越少。近日,申通快遞等相關負責人表示,將更加重視內部用工關系,注重員工個體發展,推動整個行業進步。
針對10萬快遞“小哥”簽訂合同者不到三成的現狀,申通快遞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經理周思偉表示,“不簽合同”的員工必然會越來越少。“無論是從人事管理上,還是從政策輻射上,我們都將努力把所有直營、承包點員工都納入管理范疇。現在,凡是全直營店都簽署合同;未來,加盟點也將越來越規范。”
他指出,除此之外,企業開始注重在提高員工素質方面的投入。“我們組織了**提升班,全體員工都可以報名參加,提高自己;通過全網競聘,讓有能力的快遞員逐步成長為管理人才。可以說,人人都有機會晉升。”他表示,如今公司內部大學生比例已經有了顯著增長,員工**也有了提高,這意味著快遞員行業中的高素質人才會越來越多,行業也會逐步走向規范。
采訪中,一些快遞公司坦言,受限于加盟制模式及國內快遞行業總體發展水平,我國快遞企業人才和管理經驗仍然有一定差距。“這不是一朝一夕能趕上的,但肯定會越來越重視,快遞員的權益保障也會越來越完善。”中通快遞某網點負責人回應稱。
② 真正沉到員工中才能提供切實保障。“工會是所有員工的娘家,快遞企業是否也能成立工會,保障員工勞動權益?”在采訪中,一些快遞員提出疑問。業內人士指出,其實目前申城快遞企業大多有工會,但相關人員多半由人力資源等其他行政崗位兼任,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維護保障力度不夠。
“將工會設立為獨立的部門,才有渠道為員工提供更多接地氣的保障。”順豐速運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,近年來形成了一系列制度,規定工會主席每月與員工面對面交流、座談機會不得少于8次;此外,開通了員工熱線,聆聽員工的煩惱和困惑。這些舉措無疑為工會與員工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。
“例如遭遇無故扣工資等一些常見情況,快遞員都可以向我們求助,我們會介入,協調解決。”數據顯示,僅順豐上海地區的員工熱線平均每年會接到2000至3000通咨詢電話。
此外,在每個區域都會產生工會代表,反映員工心聲。“有快遞員反映,回執單膠水太牢固,很難撕,我們知情后立即和供應商溝通。這些細節,只有切實下沉到員工之中,才能為他們提供實實在在的保障。”相關負責人說。
③ 將員工發展視作企業戰略一部分。美國是快遞行業**發達的國家之一,其中,很重要的一點就是,國際巨頭們往往對員工重視程度較高,將員工發展視作企業戰略的一部分,由此提高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。例如,FedEx**的“員工-服務-利潤”理念,將員工視為服務質量和企業利潤的保障。
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轉變?在中國,快遞企業正在叩響資本市場的大門,試圖完成這一次飛躍。任何成功的企業都必須與員工相伴而行,要想在發展中獲得先機,善待員工是**起碼的。
作者:物通